一段住院的經歷提醒要隨時為「回家」作準備
- Jasmin
- Sep 20, 2024
- 3 min read
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生老病死。近年,隨着社會人口急劇老化,甚至出現多宗長者失救的個案,不論教會內或社會中,都開始推廣及反思與長者聯繫的各種疾病。生命,本是十分兒戲。我們是命運的計劃者,但我們絕非生命的主宰。
筆者近日有一段經歷,不得不反思「生命的兒戲」這課題。早前因身體不適,本以為只是恆常發生的小毛病,原來都可以是「大件事」,在好友知己的強烈建議下,最後進醫院作詳細的檢查。以往曾多次進醫院,但今次的體會十分特別,可能因為是需要檢查的,是人體既重要又頑皮的器官:心臟。
連月來,筆者上網尋找與心臟有關的各種疾病,發現許多病徵十分相似,連自己也覺得混亂。從以為自己有「心肌橋」、「心律不整」,到「心瓣倒流」,再到「心碎症候群」⋯⋯彼此都有着相似的病徵,而且每個病徵都十分有趣。
在卧床等着檢查的期間,間中都會思索着:「如果自己因為心臟病而離世,會有怎樣的後果呢?」不同的想法和答案浮現在腦海中,最先想起的,固然是家人,然後便是崗位上的責任⋯⋯想着想着,便發現這個隨時有機會停工的器官,何其重要;同時亦驚覺,人性與生命,是何等的脆弱,隨時「話完就完」。
在思索的那一瞬間,突然傳來旁邊的九旬婆婆的喊叫聲。婆婆晚上有傭人陪伴,以防半夜所遇到的各種狀況;在日間,總會有「一村人」探望,令小小的病房每天塞滿了人。
在旁人看來,婆婆很有福氣,子孫滿堂,子女日間不停叫喊她,她也沒有回應;即使有回應,都只是支吾以對,甚至突然回應「你是誰?」但是,到了深夜兩、三時,她便會不停說話,說一些無人聽明白的話,但像是對答如流的話。
醫生巡房時,婆婆也沒有任何回應。看到她絲毫沒有回應的狀況,家人都感到十分擔憂,甚至哭着作最壞打算。圍着病牀的子女,細心聽着醫生的解說為何不建議「插喉」,當中有一句令筆者十分深刻。那醫生說:「最重要的是,讓婆婆在有限時間內舒舒服服。在舒適及具有尊嚴的情況下,走完最後的時間,才是最重要的。切勿延續一段沒有質量的生命。」
可笑的是,如果心臟的確出現問題,甚至因隱性心臟病而突然猝死,那麼便與婆婆形成強烈的對比。面對心臟隨時驟停的可能性,我在祈禱及省察中自問:「我作好隨時離去的準備了嗎?」這個準備, 並不是肉身上或其他世俗的準備,而是靈魂的準備。
五天的卧牀經歷,不知是否因為到了第三天、在完全休息的情況下,才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檢查,令最後檢查結果顯示:一切正常。出院後,不適的感覺依舊持續,我也不知是否一件好事,因為我知道,心臟十分調皮,未必及時捕捉到一秒間發生的細微異常。
在九旬婆婆喊叫聲的陪伴下,對於長壽並不抱着羨慕的目光;反而依附着一個隨時引爆的計時爆炸,未曾是一件壞事,因為總會提醒自己,要作好隨時回歸天家的準備,而只有透過祈禱、省察,以及定期的告解聖事,才稱得上作好靈魂上的準備。
Comments